每經評論員 范文清
日前,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官宣旗下車型漲價,不少交易平臺和社交平臺都出現了大量特斯拉、蔚來、小鵬等新能源車輛訂單加價轉讓的信息,甚至有預訂車主變身“黃!,也加入到訂單轉讓的“生意”中。
雖然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,這種現象并不違法,它是在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出現的,凡是有溢價的地方,必定會有人去逐利,但是如果任其發展,對市場、行業和消費者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或風險。
首先,對新能源汽車市場來說,新車訂單倒賣會營造出一種“都在搶、產品短缺”的假象,容易造成消費恐慌,導致消費者盲目跟風,使市場秩序陷入混亂,繼而影響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大好勢頭。
其次,對行業來說,新車訂單倒賣會破壞汽車市場穩定的價格體系,影響車企對市場的判斷,進而作出錯誤的生產規劃,影響企業的正常發展,后期當原材料價格穩定后,有可能會出現供過于求、產能過剩的情況,影響行業的穩步前行。
最后,對消費者來說,風險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:第一,買家加價購買訂單后,提到的新車在身份上有疑似“二手車”的風險,這可能會影響后期車型置換。當前新能源汽車的殘值率普遍不高,主流新能源車三年的平均保值率僅為32.31%,而二手新能源車再交易,殘值率會更低。
第二,很多新能源車企在銷售政策中,對首任車主有充電換電、保修等方面的優惠政策,消費者若通過加價購買轉讓的新車訂單,有可能會喪失這些權益。
此外,如果消費者與賣家不同城,過戶時需要賣家郵寄車輛行駛證和登記證,而在郵寄過程中,若買家已付款,而賣家改變主意不愿過戶,則買家的維權成本會比較高,經濟利益也會受損。
那么,如何遏制新能源汽車訂單轉讓現象呢?車企和相關部門也可以有一定“作為”。比如,車企可以通過提高購車意向金金額,使倒賣訂單的成本增加;相關部門也應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供需對接和市場保供,打擊囤積居奇、哄抬物價等不正當競爭行為,從根源上緩解當前因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、供應鏈供貨緊張等因素帶來的新能源車價上漲和提車難等問題。
當然,最終解決此類現象,還需要靠“市場之手”發力,當電池、芯片、鋰等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部件及原材料價格逐漸回歸理性后,訂單倒賣就不會有生存的土壤,這門“生意”也就自然消失了。
【免責聲明】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與和訊網無關。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
最新評論